关于法国生活美学。。。

Frenchy Perfect Life

  


 

法国人和中国人是少数可以把生活形而上学为"美学"高度的人。

何谓"法国生活美学"?将PERFECT这个词分解再组合,你就会找到答案。

"Passion + Elegance + Romance + Freedom + Eternal + Chic + Trend = PERFECT"

Joe Dassin – Les Champs Elysées
http://www.divshare.com/flash/playlist?myId=9699254-ff8

 

 

辜鸿铭在《中国人的精神》一文中这样论述:"世界上似乎只有法国人最能理解中国和中国文明,因为法国人拥有一种和中国人一样非凡的精神特质,叫做‘细腻’。"

细腻的法国电影镜头语言好象细腻的中国工笔画法;细腻的中国古诗"人烟寒橘柚,秋色老梧桐"也可以锁定香榭丽舍大道(Avenue des Champs Elysées)上的法国梧桐……所以,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中国人都有着或多或少的"法国情结"。有人说,一个你未必去过,却总惦念的地方,其实就是你前世的故乡。这么说来,我们中间应该有不少人的前世在巴黎的石板路上走过。

 

 

 

激情Passion

 

这个世界上只有极少数人能达到这样的爱情温度。

烈酒与毒酒的界限不再清楚,只管痛饮。他们有幸抵达爱情最美的颠峰,却发现再无处可以收容。这个时候,死亡的意向是难以逃避的最后归宿。这就是法国电影 — 宁愿在激情中毁灭。

 


 

如果爱情不是电影

 

无需解释,法国电影里的爱情最迷人也最骇人。无论沧海桑田,法国电影里展现的爱情,固执地保存着最初的纯度、烈度和激情。一切都是命定的,两个人,仿佛齿轮的彼此契合,一旦相通,注定要纠缠着直滚到命运的尽头。

 

心目中的法国电影是几个女人。从贝蒂开始,到张曼玉结束。

 

或者说从《37°2》开始,从贝蒂带着出走的行李箱,一身短纱出现在查格的面前开始。那是一个从空中俯瞰的晃动镜头,让贝蒂的出现恍若天使。"我不崇拜你,怎么爱你?" 贝蒂教会了我们,崇拜是爱情最好的理由。

 


 

然后是艾曼纽.贝阿(Emmanuelle Beart)的眼与唇。最直接最自然的美属于贝阿。如果你看过《今生情未了/冬天的心/Un coeur en hiver》、《一个法国女人》,自会明白。《一个法国女人》由导演母亲的真实经历改编。贝阿饰演的女主角结婚后遇到了自己今生最爱的人,她没有离开自己的丈夫。许多年后的一天,她不再年轻,像任何一个恬静的妇人一样,在广场的喷泉边悠闲地读报。她看到了什么,然后捂住胸口倒地不起。原来,报纸上登着她情人牺牲的消息。她的丈夫说,这个法国女人不是死于心脏病,而是死于爱情。

 

 

 

依莎贝拉.阿佳妮(Isabelle Adjani)是最让人难以忘怀的法国女演员,因为她有执著到不惜粉身断裂的灵魂。总觉得《阿黛尔.雨果的故事》(The Story of Adele H)里面的角色就是她。阿黛尔爱上了一个不爱她的英国军人,为追随他从欧洲到加拿大。在他断然拒绝她之后,她逐渐疯了。当心爱的人从她面前走过时,她不再认得他。只是对着滔滔逝水,狂热地、痴迷地说: "千山万水,千山万水,去和你相会,这种事,只有我能做到!"

有人说,阿佳妮的脸就是电影。其实阿佳妮和苏菲.玛索(Sophie Marceau)的面孔很有几分相似,都带着某种东方韵味。不同的是,苏菲.玛索的气质更洒脱奔放,而阿佳妮的美是内敛的,幽闭的,有一种近似神经质的坚持。从《玛歌王后》(Reine Margot)到《罗丹的情人》(Camille Claudel),她的表演最后塑造的都是她自己。

 

 

很多人喜爱朱丽叶.比诺什(Juliette Binoche)。对比阿佳妮的自我沉浸,比诺什远远站在另一端。永远有种逼人的冷静清醒。只看过她的《蓝》和《新桥恋人》(Les Amants du Pont-Neuf)的人们,应该去看看《毁灭》(Fatale / Damage) — "电影诗人"路易.马勒(Louis Malle)的晚年作品。这部电影另一个译名是《命中注定 或 烈火情人》。比诺什在里面演一个神秘的年轻女人,不幸的她与未来的公公相爱。一场悲剧再所难免。《毁灭》中展现出的复杂人性、欲望与伤害都直指人心,更艰难的是那些悲剧后活下来的人,他们应该怎样面对今后的人生?

 

 

 

这些年,有一个中国女人经常和法国电影联系到一起——张曼玉。在获奖影片《清洁》中,张曼玉扮演的是一个有吸毒恶习的摇滚歌星,为了拿回孩子的抚养权,她必须"清洁"自己。电影中张曼玉的扮相很落魄,没有了一贯的优雅与风情。张曼玉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来塑造这个角色,以至于演完后一直不能自拔。这,算是她的一次激情突破吧。

当张曼玉在灯火辉煌的戛纳宫接过影后奖杯,发表讲话时,感谢制片人,感谢其他演员……直到最后,终于感谢她的法国前夫,《清洁》的导演阿萨亚斯(Olivier Assayas) — "在我合作过的导演中,他是唯一一个真正懂我,完全了解我的人。"

阿萨亚斯为张曼玉量身定做的电影,将她推上影后宝座。爱情不在,激情已逝,却有一部开花结果的电影见证他们的分手。

 

如果历史不是往事

 

      

 

巴黎有近四百家博物馆,仿佛当地人每天的生活都是连着博物馆的。许多法国人都有博物馆年卡。在傍晚众多游客离开的时候,在周末孩子放假的时候,在想起某一张名画中某一细节的时候,他们都有可能随时走进博物馆。

 

还有雨果故居、巴尔扎克故居、毕加索博物馆、罗丹博物馆……在伟人生活过的地方坐一会儿,一杯咖啡就能引出一段胡思乱想。

 

在法国,另有许多诸如纽扣博物馆 、雨伞博物馆、玻璃弹球博物馆、自行车博物馆、瓶塞儿博物馆、邮政博物馆等等,让你不得不赞叹法国人能把所有东西都放进博物馆的劲头和热情。

 

 

如果艺术不是生活

 

 

每年十月,在巴黎是艺术家工作室开放的日子。艺术家委员会早早地散发了各种各样的招贴宣传,市政府会发出参观工作室的免费专线班车。这个时候,总能看到年轻的夫妇推着童车,年老的伴侣相互搀扶,流连在塞纳河(La Seine)两岸的艺术工作室之间。

 

 

 

无论是工作室开放的日子,还是"巴黎不眠夜"通宵文化活动(除了通宵狂欢会,还会彻夜免费开放博物馆),都会有许多人丛法国的各个角落特意来到巴黎……法国的艺术无所部在,而法国最精彩的艺术其实是法国人。无论是投入、创作、参与,还是欣赏、注视、批评,法国人永远都乐此不疲地艺术着。

 

 

 

法国没有英国的压抑,所以没有英国的反叛,没有反叛,就没有强烈震撼力的前卫艺术;法国也没有德国的东西合璧,没有不同体制的冲撞,就没有打破常规的大胆行为方式。哪又怎么样呢?法国拥有热爱艺术的法国人!

 

优雅 Elegance

 

优雅,似乎是法国人的传家宝。

从复杂的餐桌礼仪、见面礼仪,到法语,不管世事如何变幻,不紧不慢,宠辱不惊。

 

优雅,其实是一个文化上的概念。源于17世纪、18世纪的法国宫廷。当时法国国王对于装扮、体形、装饰的重视就是一种早期的"优雅"。之后,这种"优雅"就开始由宫廷扩散到民间,乃至整个欧洲。直到现在,法国都在引导着这样一种时尚传统,一种对于各种各样艺术形态的关注。最终形成一种讲求平衡之美的生活方式。优雅的行为就是自然的,不温不火的,保持一定限度的行为。既不过分张扬,亦不过分保守,而是找到它们之间的平衡点。


法式贴面礼(BISOUS

 


在全法大为盛行的见面礼是鼎鼎大名的贴面礼——BISOUS。和相熟的法国人见面,你最好在对方感到尴尬前主动贴过脸去。一般的BISOUS从右侧帖起,且边贴边发出热情的"啧啧"声。至于贴脸的次数要看熟识的程度和分别的长短。一般交情的贴3次,交情深的贴4次。不过,据说次数同地理位置也相关。越往南,贴的次数越多。比如在悠闲懒散的马塞港,要右左右左地贴四下,到了效率至上的巴黎,则通常两次就可以了。有句话这样说,如果掌握了和各种法国人BISOUS的分寸,你也差不多算是地道的法国人了。

 

电梯里的"法国陷阱"

 

在画室的时候,认识了一个很空灵的法裔女孩。不少有关法国的种种都是她告诉我的。她说,对法国人而言,坐电梯也是一门礼仪。如果你所乘坐的电梯里不只你一个人,在步出电梯时一定要让"女士优先"。当女士当仁不让地走出去后,男士之间还要接着互让。男士甲要伸手示意请对方先走,说:"Après vous"(我在您后边走)。这时候,男士乙切不可有失风度抬腿就走,而是要做同样的动作,加重语气说:"Après vous"。如此反复若干次,然后,其中的一位要恳请另一位原谅,因为他终于下决心要走出电梯了……法国人自嘲这个过程为"法国陷阱"。这不禁让我联想起了中国式的客套。

 

浪漫Romance

 

 

 

浪漫,这个词用在法国身上太多次,以至于再用下去会让人担心自己是否太无新意。但是,始终也找不到可以替代它的词,因为,法国就是浪漫的代名词。(意大利人肯定不同意。^_^)

 

自由freedom

 

自由、平等、博爱,朗朗上口的法国精神中,自由是第一位。就连美国的象征之一——自由女神像,也是法国人送的厚礼。

 

 

提到法国的自由,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法国国旗上象征自由的蓝色了。来源于圣马丁长袍的蓝色,被选做法国"蓝白红"三色国旗的第一道颜色,法兰西民族渴望自由,热爱自由,重视自由的态度可见一斑。

 


 

表现在在生活中,法国人的自由,就是一种可爱又可气的任性。说起任性,连法国人自己都会笑着谈到电视四台有一个非常有名的节目 — "Guignols(木偶)"。节目以一种新闻播报和访谈的形式,把政客们都作成形象生动的木偶,用非常讽刺、滑稽、刻薄的方式点评天下事。这个节目除了取笑别国政客,最不被放过的就是本国领导人,总统连带总统夫人、总理、部长等人都被百般奚落、讽刺。"Guignols"让人捧腹的,正是它把老百姓私下广为流传的、有相当共识度的领导性格特点任性、肆意地夸大。这种任性的刻薄,智慧的自嘲,让观众禁不住拍手叫好。除了法国,又有哪个国家能做出这样的节目呢?

 

在法国,除双休日和节假日外,大家都会有5周的带薪假期。一人若是休假,与此人有业务联系的人们就只有耐心等待了。如果你以为他们会因休假耽误了你的业务,而有歉疚,那就大错特错了——没有抱歉,只有眉飞色舞的度假感受。

 

法国人这种近乎"任性"的自由通常会令外国人不解,以至气愤。众所周知,喜欢法国的外国人很多,而喜欢法国人的外国人却很少。其实,法国人就像你自己的一面镜子,一个法国人对你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自己。呈现出你优雅、智慧、风趣、个性的一面,你将会感受到法国人独特的热情、浪漫、礼貌;若你所接触的法国人表现傲慢,那有可能是你的某些行为激发了他们的"任性",释放了他们的"傲慢"。

 

永远eternal

 

 

 

 

 

巴黎是一个城市,也是一个历史的缩影。

 

 

踏上巴黎的石板路,看着她完整的古都风貌,便可以感受到她的永恒。

 

塞纳河(La Seine)

 

 


 

塞纳河是巴黎的幸运,两岸永远有着无穷无尽的诗意。 无论是左岸的索邦大学(Sorbonne)、法兰西学院(Institut de France )、巴黎美术学院,还是右岸的卢浮宫(La Place de la Concorde )、大小皇宫(Grand Palais et Petit Palais )、协和广场(La Place de la Concorde ),都是历史悠久的建筑典范。

 

 

被塞纳河拥在怀中的圣路易岛(Saint Louis)和巴黎圣母院(Notre Dame )更是世界闻名。而圣路易岛上的所有建筑,三百多年来没有改变过,所以该岛是巴黎最昂贵的住宅区。

 

 

 

塞纳河两岸停泊的船只,不少都非同凡响。有的是豪华餐厅,有的是小型剧院,有的是巧克力博物馆,有的是特色咖啡馆,有的是闻名的动感club……这些"塞纳人家"是河上最美的风景,每家的船都是不同的造型不同的颜色。然而,船顶的露台上,则一无例外,绿意盎然,鲜花盛开;绿色葱茏之间,有桌子椅子太阳伞,或者两量自行车,三五种玩具,无声地展示着主人的随意与安心。

 

拉丁区(Latin)

 

 

 

拉丁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8世纪中期,包括索邦大学(Sorbonne)在内的大学区,盛行讲拉丁语。直到法国大革命前,这个街区都说拉丁语。于是19世纪初,拉丁区的名字,广为流传。今天的拉丁区,很大程度上已经迷失在快餐店、廉价服装店的包围中。幸好索邦大学健在。在拉丁区,有世界各地的青年学生,每天穿梭在索邦大学的广场中,或者坐在广场边的咖啡馆里,看书做作业。一杯咖啡,三五朋友,桌上书本,桌下书包……

 

 

 

鲜明的街区

 

 

 


 

新凯旋门一带,是巴黎新区的建筑典范。如今的国家图书馆和Bercy Village更是连接成了巴黎最in的城区。这个发展在塞纳河两岸,正在慢慢扩张的新区,拥有最美丽的国家图书管,最有设计感的电影院,最广阔的绿色公园,最集中的生活概念小店村,最时髦的"航标灯"爵士俱乐部。塞纳河上的豪华游轮甚至为了这里增长了航线。

 

 

 

除了拉丁区、圣日耳曼、图书馆新区,巴黎各个街区都个性鲜明。比如亚历山大桥左岸的贵气浪漫,走在安静的街上,透过巨大的落地窗,可见的是上上个世纪的藏画,和摆在桌面上,光亮闪闪的银器;火车北站一带则是阿拉伯人、黑人喜欢的地方,可以在这里逛非洲小店和阿拉伯市场,吃手抓饭;还有中国城,小意大利区,犹太人的街区……

 

"巴黎是世界的。" 这是法国式的骄傲。"人人心中有两个城市,一个是故乡,一个是巴黎。" 这是一个朋友说的。而我心中的巴黎,是永恒的……

 

 

别致(chic)

 

 

从价比黄金的松露(truffe)到丰腴的鹅肝(foie gras),再到只在法国香槟地区生产的香槟酒(其实只是因为他们先注册了而已,其他地方的不能叫香槟了,其他地方也产很不错的气泡酒的),法国人对食物独一无二的想象力仿佛也是理所当然。

 

 

 

如果周日没有午宴

 

美食于法国人而言,不仅仅是至高享受,还是一种生活态度,甚至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艺术,值得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操办。大仲马在他的晚年写下了《美食大辞典》,狄德罗则曾夸张地说:"没有诗歌,没有音乐,没有艺术,没有良心,没有感情,没有书籍,我都可以活下去,但是作为文明人的我离不开美食。"

 

作为世界三大美食王国之一的法国(另两个国家是意大利和中国),在16世纪之前却毫无饮食文化可言。直到亨利四世迎娶了当时的意大利公主,作为陪嫁的一班意大利宫廷厨师,不仅带来了精致的食物,更确立了最早的餐桌礼仪,改变了原先法国人用手大块吃肉的习惯。到了路易十四时期,喜好奢华排场的国王往往和厨师一起研究菜谱,试图摆脱意大利的影响,创立自成一体的法餐。路易十四设立了最初的蓝带厨师奖(Cordon Blue,现在CROUS食堂最不好吃的一道菜居然也叫这个名字的),厨师的地位得到空前提高,与艺术家并驾齐驱。而厨师如此高的地位在法国人的心目中保持到现在。

 

精致食风(Chic fooding)

 

法国菜也在不断演变,近半个世纪来,法国菜更注重健康清淡,这个概念在20世纪60年代由著名的厨师保罗.宝库斯(Paul Bocuse)率先提出,纠正了传统法国菜油腻厚重的弊端。

巴黎作为美食之都,除了应有尽有的世界饮食之外,还掀起了各种"食"的风潮和概念。前几年,Chic fooding一经提出,就受到了年轻人的拥戴,并成为巴黎的新时尚。

 

Chic fooding的几个关键词

 

[看和被看]

不要以为吃止于口腹,餐厅的环境&灯光,连同周围的人群都要有时尚的感觉;同时不要忘记,自己的着装也要有创意和个人风格,但不宜太过前卫,毕竟巴黎不比伦敦的另类和纽约的喧哗,闲适优雅才是制胜法宝。

[世界风]

经管人们对fusion创意菜褒贬不一,但巴黎当下最热门的餐厅无一例外地洋溢着异域风情。如Buddar Bar,融入了亚洲菜肴的精髓,连音乐也有东方的痕迹。

[轻食]

Chic fooding一改法国大餐的严肃讲究,美酒几乎和菜肴同等重要,有时甚至以酒为主角,配上小食和点心;但轻食不等于轻视,菜肴在保持简约的同时必须精致美味。

[艺术感]

食物遇上艺术,无论是在经典的回廊,还是在浪漫的美术馆,都最大限度地激发就餐者的热情。马赫里咖啡餐厅坐落在罗浮宫(Palais du Louvre)广场里,在古老的大理石廊柱里欣赏贝聿铭 Ieoh Ming Pei我们苏州人哦)的玻璃金字塔,想象拿破仑广场(Cour Napoleon)曾经的辉煌,在一口咖啡中体会历史和现代的交融……

[风格]

巴黎女子一直视风格如命。她们在衣着乃至食物上都有小小的执拗和坚持,例如只吃有机蔬菜,酱汁只用意大利黑醋和第戎芥末,如此吹毛求疵,更能说明法国人的格调和个性。

 

潮流trend

 

 

 

米兰、伦敦、纽约、东京……一年两季的时装周如果少了"巴黎"二字,其它时尚中心恐怕就要面临"群龙无首"的局面了。

 

如果巴黎不是时尚

 

 

"La Parisienne!"是一句对优雅形象的著名惊叹语。你可曾想象一个城市会成为女人美丽的代名词?巴黎风格并不容易用三言两语概括。这里的女人有多少种变化,巴黎风格就有多少种样子。

巴黎的女人从很小就被培养了解自己的能力,所以没有一本巴黎的时尚杂志会用"如何穿好……"这样的标题。多少年的历练之后,巴黎女人对于时装这个话题,最关注的无非是自己的风格。如果一定要说大部分巴黎女人具备某种有共性的风格,那便是浪漫风情下面的一点点神秘和脆弱,即便同是一身黑色套装,美国人会用明朗利落的线条搭配存在感很强的配饰,营造无坚不摧的魄力,而巴黎的黑色套装里裹着神秘,低的领口和短一点点的袖子,多一点点的诱惑和无助,只是一点点。就是这一点点。

A propos huxiaosu

儿时拜师欲习武,不幸只走到了半途,远看像个秀才,不幸有些粗鲁,记得家乡最土的语言,也不得不学会了几句洋文,有时会参加运动,没事会读点书,简单时像个孩子,装成熟要借助历史掌故,越来越少的刻薄偶尔流露,放肆的谈笑显出本性的风趣,很想生活得随心所欲,只是达不到那种高度,讨厌我的理由很多,喜欢我显示你的气度,有人叫我相望于浆糊,也有人亲切地叫我晓苏。。。
Cet article a été publié dans 兴趣. Ajoutez ce permalien à vos favoris.

4 commentaires pour 关于法国生活美学。。。

  1. 歪歪 dit :

    好久没有来了,今天一口气看了许多有趣的东西,踩个脚印先啊~~~

  2. 老书童 dit :

    欣赏着这些迷人图片,读着这些关于法国的一切,心里有些说不出的滋味!曾经的我离这个浪漫神秘的国度几乎是一步之遥,而现在远离的是如此的彻底,那份心中永远的遗憾更加的让人刻骨铭心!面对这些图片与话语,甚至有些惭愧,曾经的努力就那么轻易的放弃,也许是曾经的我,对于这样的一个国度了解甚少!也许…….也许一切都是天意!法国我想对你说:“遥远的你将是我一生永远的梦”!

  3. qi dit :

    读完感觉自己已游历了一次巴黎!不过还想身临其境:)

Laisser un commentaire